元宇宙网: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积极发展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

企业元宇宙2年前 (2023)更新 admin
339,141 0
元宇宙关键字-导读
位置在本文 →  三、2023年重点工作 →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以XiJinPing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巨大的政治勇气、高超的斗争策略,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江苏承载着XiJinPing总书记和党中央深切关怀殷切期望,进入新时代,总书记亲自为我们擘画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迈进新征程,又赋予我们“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光荣使命。五年来,我们坚持以XiJinPing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把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江苏发展的根本遵循,把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了本届政府工作目标。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五年跨越四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增长42.3%,生态环境保护发生根本性变化,文化强省建设跃上新的台阶,“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对接,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左右、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0.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标志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苏州实验室获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创新中心获批在南京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率先探索“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机制,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190项,居各省、自治区之首。人才强省建设持续加强,2022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研发人员达108.8万人,在苏两院院士达118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2022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89.1、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五年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累计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74家。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五年分别增长2.17倍和3.48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
  (二)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完成全省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着力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五年累计取消、下放433项行政权力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连续4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2022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11.9万户、比2017年增长74.3%。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统领,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外贸外资量质齐升,一般贸易占比过半,五年累计吸引外资127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92家在苏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年均增长11.3%、占比达27.4%,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柬埔寨西港特区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标志性项目。开放载体能级不断提升,江苏自贸试验区获批设立,建设发展水平和制度创新成果数量均居全国同批前列,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实现设区市全覆盖,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级综合考核评价中实现“七连冠”。
元宇宙网:2023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积极发展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江苏底色更加鲜明、更加可观可感。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年均浓度下降33.3%,优良天数比率、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提升5.2个、30.4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太湖治理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受污染耕地和地块安全利用率实现“双90%”目标。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要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切实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生态岸线占比提高到64.1%,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始终保持Ⅱ类,长江生态环境实现“沧桑巨变”。“双碳”工作有序开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7%和19%。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分别增至31个、12个和9个,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4.06%和64.3%,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江苏百姓最具幸福感的公共产品。
  (四)高质量统筹城乡区域协调联动,一体化发展成为显著特征。大力实施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全面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着力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树牢“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深入实施国家《规划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1+3”重点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并实施,扬子江城市群、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优化南北结对帮扶,园区共建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4%,10个县(市)纳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建5G基站18.7万座,基本实现各市县主城区和重点中心镇全覆盖。新孟河、新沟河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成并发挥效益。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全面建成。四川白鹤滩水电送江苏特高压项目建成投运。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达18.7万公里,沪苏通、五峰山、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和燕子矶长江隧道建成通车,隔江相望的设区市之间均实现过江通道直通,徐连盐通宁淮南沿江北沿江沪苏湖通苏嘉甬等铁路相继开工建设,高铁运营里程达2212公里、居全国前列,“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农业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78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实现涉农县(市、区)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通达、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承包地、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完成确权登记颁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基本完成。对口帮扶支援和合作不断深化,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18.4亿元,助力10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提前脱贫摘帽。
  (五)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聚焦民生“七有”目标,扎实推进民生实事,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40万人、占全国1/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28∶1降至2.11∶1。“一老一幼”服务保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群众医药负担明显降低。教育改革迈出新步伐,新高考方案平稳实施,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各级各类教育开启发展新阶段,江苏学子的入学升学之路更加顺畅科学。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920个,完成棚户区改造132万户、农房改善40多万户。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提高,所有设区市和县级市均建成国家卫生城市,人均预期寿命由76.63岁提高到79.7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猛增长,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建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全国示范样板,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体育强省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十届省运会、第十一届省残运会,江苏健儿在东京奥运会、残奥会和第十四届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
  (六)切实筑牢安全屏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全力做好保安全促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以防控战略的稳定性、防控措施的灵活性,有力有效应对疫情持续反复冲击,守住了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实防线。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高标准推进“一年小灶”“三年大灶”专项整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比2017年分别下降86.66%和85.67%。抓好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化解工作,高风险金融机构实现动态清零,非法集资高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全省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连续夺取防汛抗旱胜利。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升级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信访形势平稳有序,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9%以上。
  五年来,全省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审计统计外事对台事务港澳侨务参事馆员哲学社会科学党史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国防动员、双拥共建、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等工作迈出新步伐。
  过去五年,我们迎来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盛事,满怀豪情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充分激发了全省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气神。我们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发展经验、砥砺初心使命,在学习实践中提升履职能力、推进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2882件、省政协提案3657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64件,完成重要文件合法性审查1166件,清理124件省政府规章和690件规范性文件。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全省上下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切实担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2.29万亿元、增长2.8%、再上一个万亿元新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9258.9亿元、同口径增长1.5%,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回稳向好态势。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多措并举促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实行月分析、季调度制度,扎实做好能源物资保供、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保畅工作,电力运行经受住了夏季负荷比2021年提前19天“破亿”、全年86天“过亿”的严峻考验。全面落实国务院“稳经济33条”和“19项接续政策”,前瞻制定出台“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等多项政策,加大惠企纾困力度,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500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63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约为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的2倍。着力扩大内需,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实际投放我省128个项目、金额达470.5亿元。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760亿元、带动有效投资超过1.1万亿元。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227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6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出台“促消费23条”等政策措施,举办“苏新消费”“水韵江苏”文旅消费推广季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提振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加快回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28万亿元,实现了正增长,规模居全国第二。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外资保稳促优,制定实施“促进外贸保稳提质12条”等政策措施,成功举办东盟—中日韩(10+3)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论坛暨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进出口总额达5.45万亿元、增长4.8%,实际使用外资达305亿美元、增长5.7%、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成功举办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XiJinPing总书记发来重要贺信;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4万家;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0.8%、48.5%;加快推进“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等7条产业链达到中高端水平;全年新增4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42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数居全国第一;优化信贷结构,全省制造业贷款连续27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别新增25家和14家,总数分别达96家和27家。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全年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改造项目、1万家完成改造任务,新增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9家。
  ——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更多举措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8万元、增长5%,年初安排的12类5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加大稳就业工作力度,认真落实援企稳岗各项政策措施,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多渠道创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不断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加强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实施民生支出清单管理,教育、医疗等重点支出增幅均高于财政支出总体增幅。养老托育服务短板加快补齐,全年累计新增托位数4万个,完成适老化改造3.6万家,“15分钟医保服务圈”覆盖95%以上的乡镇和街道。强化民生商品保供,健全多层级储备调控和预期管理体系,重要民生商品保持量足价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控制在预期目标内。着力帮扶困难群体,开展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问题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14万人、特困人员20.2万人,发放价格补贴资金3.7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455万人次。
  ——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不断提升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切实增强高水平安全保障。科学精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及时优化调整防控措施,果断处置省内多起局部聚集性疫情,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坚持全国“一盘棋”,先后派出21批次17646名医务人员,支援海南四川西藏新疆天津等地抗疫,全力支持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为全国抗疫大局作出江苏重要贡献。一着不让狠抓安全生产,深化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在前两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比上年又分别下降33.67%和30.32%。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345万亩,高标准新建4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科学调度水源应对持续干旱,全省粮食总产量达753.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持续化解存量政府性债务,稳妥处置大型企业债务风险,全力做好“保交楼”工作,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XiJinPing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根本在于XiJinPing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直接领导,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消防救援人员,向关心和支持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各国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世纪疫情影响深远,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较多。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显现;一些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部分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仍有不少困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仍有较大差距;民生领域还有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任务依然较重,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需持续用力。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开创江苏发展新局面。
  二、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发出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伟大号召。江苏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拥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有义务在新征程上勇挑大梁、走在前列。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自觉把江苏现代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来审视和谋划,紧跟XiJinPing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未来五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XiJinPing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XiJinPing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提升安全发展水平,在新征程上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围绕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大政方针,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作出的总体部署,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改革举措,加大重点领域改革力度,鼓励群众首创,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谋划推进一批具有牵引作用的重要改革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抢占数字经济这一关键赛道,努力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数实融合第一省”,不断巩固扩大实体经济领先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要求,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扎实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区域发展格局。积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把江苏打造成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强引力场。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二)着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更大力度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大省,以高质量教育涵养源头活水。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建更多国家级平台载体,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让江苏成为更多创新成果策源地。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作用,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多维度引进培育壮大战略人才力量,积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
  (三)着力推进共同富裕,更富成效打造高品质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推进低收入人口保障扩围,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面提升健康江苏建设水平,加快实施积极的人口发展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发展,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四)着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更高标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贯彻XiJinPing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先立后破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更大力度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面加强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全域建设幸福河湖,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加强沿海湿地和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切实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努力建成美丽中国的省域范例。
  (五)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用XiJinPing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一步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用好江苏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组织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更好凝聚人心、汇聚民智。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成一批全域全国文明城市群,进一步提升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富有江苏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社会主义文化精品,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和市场体系,进一步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不断提高江苏在国际国内的知晓度、美誉度。
  (六)着力促进安全发展,更加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高质量推进平安江苏建设,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加强安全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公共安全治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加快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深入抓好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等工作,完善城市交通、市政、防灾减灾等重大基础设施,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时刻聚焦党的中心任务,紧紧围绕江苏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坚定信心、凝聚力量,以务实工作举措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要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各领域各方面,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确定的总目标总要求,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确保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确保江苏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同奋斗中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江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推动江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要把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既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又积极稳妥、蹄疾步稳,推动改革和发展高效联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更深层次改革、更大力度创新为江苏现代化建设赋能增效。要把加强统筹协调作为重要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全面落实“六个更好统筹”重大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确保江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各位代表!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只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将始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融入团结奋斗全过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昂扬的精神状态、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江苏现代化建设,努力交出不负总书记重托、不负江苏人民期待的新时代答卷!
  三、2023年重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充分展现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为经济持续回稳向好提供有力支撑。大力提振消费市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进一步打响“苏新消费”四季主题购物节、“水韵江苏”文旅消费季等活动品牌,着力推动住宿餐饮、商业零售等消费回暖,支持新能源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培育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医疗健康、健身休闲等消费新热点。完善消费信贷等支持政策,营造便利消费的环境条件。支持南京、苏州、徐州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应,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动消费新业态向农村延伸。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抓紧研究中长期治本之策,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加快提振住房消费的“景气指数”。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持续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补短板投资,系统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突出抓好220个省级重大项目和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建设,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深化与大型央企、民营头部企业和外企合作,争取更多优质项目落户江苏。加大对市场主体支持力度。持续推动国家和我省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针对困难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需所盼,及时制定实施一批助企纾困的增量政策,让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发展有更强牵引力。
  (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发展和安全并举,以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为主要抓手,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努力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集群能级。制定落实重点集群国际竞争力提升方案,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传统产业焕新等工程,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高标准建好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推动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集群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升。有重点、分梯次推动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加快构建服务业新体系。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331”工程,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咨询、专利、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健康、养老、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更好满足产业链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支持南京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支持泰州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计划,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全面开展中小企业免费数字化诊断,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培育更多国家级智能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推动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无锡国家车联网先导区、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办好2023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更大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以上,抢占产业链发展的重要节点,让“小块头”释放出大能量。强化金融支撑和能源电力保供。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先立后改”大型煤电装机在我省布局,远近结合提升煤炭储备能力,推进沿海沿江LNG布局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支持建设省外综合能源基地,确保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能源电力正常供给,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三)高质量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建设。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打造区域创新新高地。扎实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大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力度,深入推进中职“领航计划”和高职“卓越计划”,加强新一轮“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大力建设应用型高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力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支持紫金山、太湖、钟山实验室承担更多战略任务,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载体。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支持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持续打造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推动“科创+产业+产品”融合发展。坚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实施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数字经济科技攻关专项行动,统筹推进80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和8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对16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支持,鼓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和企业科技创新税前扣除等创新激励政策,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加快建设人才发展高地。实施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计划和产业链人才攻坚计划,发挥人才攻关联合体作用,打造“宁苏”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建设一批省级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实施更高水平的全球引才聚才计划,持续推进海外人才来苏工作便利化,更好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四)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优先位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农村宜居宜业。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打好种业振兴行动组合拳,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粮食收储能力建设,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多渠道挖掘大豆油料扩种潜力,加快推进80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稳定能繁母猪存栏120万头左右,确保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中心任务,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超千亿级的省级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链主”企业,积极完善覆盖农产品主产区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大力培育江苏精品农业品牌,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高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镇村布局规划动态更新,有序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大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档升级,实施1.5万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改造600座危桥,改造农村供水管网1200公里,新增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15个。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以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绿化美化等重点工作,改善10万户农房,创建13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新建200个绿美村庄,加快打造农民就地过上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五)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中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环太湖科创圈建设,加快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推动沿海港口融入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协同推进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共同开展“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合力种好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改革“试验田”,加快盐城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强化省际毗邻地区深度合作,争取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促进江苏中轴崛起。支持徐州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积极打造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支持宿迁建设“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范区。深入实施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更好激发陆地活力、海洋潜力。加强产业链分工协作,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做好全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合作工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统筹抓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工作,大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交通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南沿江城际铁路以及宁淮、沪苏湖通苏嘉甬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潍坊至宿迁铁路、上元门铁路过江隧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南北接线、锡宜高速改扩建等项目,积极推动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铁路开工建设。提升运输机场保障能力,支持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淮安机场等环沪机场群改建扩容,加快南京土山机场迁建,打造南京临空国际开放枢纽。统筹推进城乡互联互通现代水网建设,优化提升内河水运设施网络,加快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开工建设宿连航道二期工程,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标志性引领性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化治理服务能力,加快打造智慧便捷的数字化政务服务体系,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完善“苏服办”“苏企通”等平台,巩固拓展“放管服”改革成效,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感受到在江苏创新创业的高效便捷。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扎实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更好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积极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企核心功能,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加快培育一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和标杆民营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1+5+13”营商环境系列政策,完善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拓展和完善制度化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支持外贸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积极拓展出口多元化发展空间,加快培育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加快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建好用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主动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最大程度便利商务人员往来,持续开展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引导外资积极参与产业补链延链强链。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等载体建设,支持徐州与连云港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完善中欧班列沿线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对标高标准经贸协议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高标准建设南京江北新区,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深化淮昆台资经济协同发展,加快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推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办好两岸企业家峰会、东亚企业家太湖论坛、中欧班列合作论坛,集聚更多高端资源、高端要素。
  (七)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全面推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实施新一轮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加快500千伏过江通道建设,积极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鼓励企业参与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降低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支持徐州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巩固扩大岸线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跟踪做好长江水生态监测评估。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水平,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集群化精细化治理,扩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范围,加快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开展“美丽海湾”建设,加强重要江河湖库氮磷污染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开展新一轮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全面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效。扎实开展我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建立全过程土壤污染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试验区、生态修复示范点建设,严格落实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负面清单,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积极推进“国家山水工程”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推进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试点省合作,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规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高点“绿”成“金”、增值变现的水平。加强污水处理、危废处置利用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绿岛”项目布点和建设规模。
  (八)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为引领,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全省人民享有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新时代江苏文化标识。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打响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系列会展品牌。加强革命文物、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加快推进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和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讲好在江苏发生的中国故事。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质效,推动建设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创新实施“双千计划”“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深化“书香江苏”建设,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建好用好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智慧便捷的城乡文化生活圈。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办好紫金文化艺术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系列文化活动,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不断发展壮大“文艺苏军”人才队伍。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打造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规模,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开展小剧场建设乡村旅游非遗旅游红色旅游全域旅游等文旅融合实践,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有效保护中更加活起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独具魅力的江苏文化旅游体验。
  (九)持续做好民生保障改善工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统筹好财力,坚持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倾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积极促进增收富民。制定出台推动共同富裕实施意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深入推进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支持苏南等地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制定实施新一轮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鼓励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开发更多政策性岗位,牢牢稳住就业基本盘。着力强化“一老一幼”服务保障。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用心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深入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更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机构,努力实现幼有所育、不负所托。深入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实施高水平医院建设专项行动,加快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全面提升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规范紧密型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发展,提高基层首诊率。强化儿科传染、精神等薄弱专科建设,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行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好杭州亚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加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提升异地就医结算水平,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帮扶力度,加快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房。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兜紧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今年我们安排了13类55件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节点化调度,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十)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挑战。聚焦风险易发高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高重大风险应对处置能力,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全面排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隐患。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统筹做好房地产领域、建筑行业、大型企业、政府性债务等风险排查化解工作,坚决防止各类风险叠加碰头,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排查整治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安全隐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认真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纵深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巩固提升年”行动,加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深化网络安全综合治理,健全全媒体传播体系,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升民族宗教事务现代化治理能力,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新的一年,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善拥军支前保障机制,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扎实做好双拥和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加强人民防空工作,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要坚决贯彻XiJinPing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进一步优化防控政策、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稳妥有序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总体方案,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聚焦“保健康、防重症”,加强疫情监测研判、药物和试剂供应、重症患者救治、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加大对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医疗救助力度,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医疗救治,有效应对疫情高峰,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适应时代之变、顺应时代之需、回应时代之问,更好地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定勇于改革创新、强化责任担当,让思想、能力、行动跟上党中央要求、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大力推进政治建设。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XiJinPing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领悟“三个务必”谆谆教导,始终牢记“五个必由之路”,在涉及旗帜、道路、方向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做到眼睛特别明亮、头脑特别清醒、立场特别坚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确保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
  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断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加快完善一体联动、高效运行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
  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司法、社会和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继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基层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让行政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严格落实省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认真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程序,切实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大力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深刻把握XiJinPing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做到学懂弄通、知行合一、常悟常进。加快学习掌握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本领,努力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行家里手。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聚焦政治过硬、专业过硬、担当过硬、斗争过硬、纪律过硬,增强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切实用“宽肩膀”“铁肩膀”挑起事业发展的“重担子”。
  大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时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坚决扛起政府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有效堵塞权力寻租的制度漏洞,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坚决惩治群众身边“蝇贪”,以彻底自我革命精神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廉洁江苏。
  大力推进作风建设。始终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把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委具体办法作为铁规矩、硬杠杠,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紧盯工作中层层加码、麻痹松懈、任性用权、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科学精准靶向整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作风,坚持勤俭节约、节用裕民,把政府“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确保有限财力真正用到关键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工作中尊重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察实情谋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狠抓工作落实,对作出的决策、定下的事情,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励政府工作人员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各位代表,团结才能胜利,奋斗才会成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XiJinPing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XiJinPing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敢为善为、勇毅前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来源:新华日报

 

来源:邗江自然资源和规划-扬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邗江分局

http://zrzy.jiangsu.gov.cn/yzhj/gtzx/hyxw/202301/t20230129_1362413.htm

配图:原文网站截图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